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工作上“不可替代”是不是你最大的悲哀?》,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工作上“不可替代”是不是你最大的悲哀?》。
美國作家唐納德.亞瑟曾在他的著作《從潛伏到勝出》中提出一個理論:不可替代的人得不到提拔。核心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在一個組織內想順順利利離開現在的崗位,成為新崗位有力的角逐者,千萬別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人。為此,他還列舉出“拒不收徒的老會計”“深得老板倚重的法律秘書”“對重要信息守口如瓶的項目工程師”等例子來證明,往往那些部門里不可替代的人,最終是不會得到提拔的。由此引申出的結論是,不可替代不應為之自豪,反而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說實話,看到這個理論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很多像筆者一樣多年來從事文字工作的筆友,長期爬格子敲鍵盤,終日與文字為伴。在別人口中,我們是“筆力可獨扛”的筆桿子;在領導眼中,我們是“不可替代”的文字匠。恰恰是這種“不可替代”,使得很多同志一路走來,都是從文字崗到文字崗,從小材料到大材料,從縣城熬夜到省會加班,多年不變、始終如一地耕耘在工作辛苦、生活清苦的文字崗位。我們可以說,是心里對這份工作有份熱愛、有份不舍,甚至是有份信仰、有份執著,但不少人更多的是從剛開始的畏難抵觸,到了最后的感嘆無奈。客觀地講,文字工作確實有它自身的特點。特別是在公文領域,一個匯報材料交手上,無論你學歷多牛、文采多好、智商多高,沒有幾年的歷練,不經過點燈熬油、脫皮掉肉的積淀,別說得到領導好評,估計成文都是問題。因此,培養一個有悟性、有干勁、有靜氣的筆桿子,既是一個單位的財富,也是一級領導的福氣。所以說在絕大部分單位,都是把筆桿子當“寶貝”看、當“人才”用、當“底子”留,這也就客觀造成很多筆桿子被雪藏的情況。那么問題來了,“不可替代”的筆桿子是不是我們的追求?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文字工作,怎樣看待文字材料,怎樣看待文字崗位?如果我們走到文字崗位,是應該潛下心來增知強能、筆耕不輟,成為讓人可敬不可學的筆桿子,還是得過且過、另謀他途,把文字崗位當成一個混日子的所謂跳板?筆者一直以為,只有不可替代的角色,才有指日可待的發展。無論是哪個崗位,如果你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透明人”,你在一個可增可減的“邊緣崗”,也許有的人感到難得落個清閑,但筆者會感到很惶恐、很不安。事業本身就決定著人生的寬度和廣度,更不用說文字工作。我們多次說過文字工作的優勢,這不是阿Q思維,而是客觀事實。無論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是企業單位的精英團隊,無一不是有著洞察全局、洞察大勢的理性思維,無一不是有著總結規律、執簡馭繁的理論素質,無一不是有著深入淺出、富有感召的表達能力,而這些都源自于長期的文字實踐。可能很多人不一定是專職的文字工作者,但一定是一個專精的文字實踐者。因此,我們想對關注筆者的筆友們說,從事文字工作不是無奈而是幸運,“不可替代”的筆桿子大有可為、前途可期!以前在深夜加班的時候,偶爾聽到一些筆友們感慨文字工作的辛苦,這時候往往會有“同命相連”的加班筆友暖心的安慰。筆者想說,除了大家的安慰,我們還要有這樣一些認識,它會幫助我們不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文字工作者。首先,不拘泥于文字。我們起草的文字材料大多是公文,公文是工作的載體,所以它不是簡單的文字,它里面有審時度勢的思維、有解決問題的思路、有為人處世的思想,這是比文字更重要的東西。我們在起草文字材料的時候,要更注意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這才是自己終有一天走上領導崗位的核心能力,也恰恰是其他業務崗位所不具備的。第二,功夫在詩外。我們身邊有些同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知寫材料。其實,很多時候處事是為文的補充,所以才會有“人情練達即文章”的名句。如果每天沉浸在材料里,一臉苦相、目中無人,合作一次材料,得罪一批同事,到最后只會是讓人敬而遠之的“怪人”,是走不到舞臺中心的。第三,近水樓臺月。起草文字材料的,與領導接觸的機會多,到工作一線的機會多,掌握綜合情況的機會多,這些都是難得的優勢。當領導給你面授機宜的時候,當走到基層與群眾交談的時候,當各業務口給你報情況的時候,都是我們展現自己、提升自己的契機,如果把這些利用好,那么真正有了好的崗位,誰會不首先想到你呢?第四,躬身自為梯。前面說的那些“拒不收徒的老會計”“深得老板倚重的法律秘書”“對重要信息守口如瓶的項目工程師”之所以不得提拔,是因為確實無人可替,但也能從自身找到原因。當自己的能力素質到了一定程度,一定要注意提攜后人、培養新人,不要怕你的絕招被人學走,只要努力你永遠在往前走,相反這是在給自己打造進步之梯,在為自己鋪墊成長之路!

《工作上“不可替代”是不是你最大的悲哀?.docx》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