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文稿真是座“大觀園”!》,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文稿真是座“大觀園”!》。
我有個觀點:想讓文稿出彩,要善于跨界思考。
其實,對寫作理論的學習,同樣需要跨界思考,只有掌握這種思維方式,學會跳出“文稿”看文稿,在多學科、多維度中取象比類,找到相通的底層邏輯,在“深入”“淺出”中求得事半功倍之效果。
說明這個觀點,需要講個故事。
話說,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大才子蘇軾由黃州(湖北)貶遷汝州(河南),途經江西九江時,與友人去廬山旅游,情感細膩的蘇軾因景觸思,寫下了著名的《題西林壁》一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大家一定都倒背如流,常常在公文中引用。不難看出,前兩句詩人感慨于廬山的形態變化,山崇嶺峻、綿延逶迤、郁郁蔥蔥、峰巒起伏、奇峰突起。最重要的的是,隨著位置的變化,那種變化萬千的景色,給了詩人極大的震撼,既而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來。
在這個移位換景的觀景體驗中,詩人小宇宙爆發,將觀賞自然景觀的場景與觀察社會事物的場景跨界聯系起來,因此領悟到一個道理:世間所有“景色”之所以片面,皆因身處“山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難以觀其全面,知其所在,如果想全面認識“廬山真面目”,就必須跳出“廬山”看“廬山”,從多個角度去審視觀察。
故事講完了,也許大家也明白了道理,但問題是,學習公文者,該以什么樣的視角來觀察公文?這就需要我們親自嘗試了。
筆者的體驗是,文稿是座“大觀園”,里面有很多吸引眼球的“景色”,很值得你去觀賞。這個觀賞過程的關鍵,在于找到獨特的觀察視角,否則,你看到了,也不一定看得“見”,或者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大腦里全是問號和驚嘆號。
我發現,公文寫作理論,在很多方面與建筑、園林、軍事、書法、繪畫、音樂、雕刻,甚至中醫等學科的規律不謀而合,有很多相同、相似的道理,有很強的可比性,完全可以借用這些學科中具象的現象來類比抽象的寫作理論。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 此處隱藏8716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