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筆桿子網小編為你整理了多篇相關的《2024關于探索構建農房改善后新型農村社區宜居宜業長效機制的調研報告》,但愿對你工作學習有幫助,當然你在好筆桿子網還可以找到更多《2024關于探索構建農房改善后新型農村社區宜居宜業長效機制的調研報告》。
我省《“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出“有序推進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同步謀劃產業發展和農民就地就近就業,配套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加強新型農村社區治理服務”“探索加強城鄉融合地帶黨建有效路徑,對新型農村社區、農房改善集中居住區等強化分類指導”等意見,為新時期做好農房改善“后半篇”文章指明了方向。基于上述背景和要求,區農業農村局緊扣自身職能,以**鎮**為改革切入點,就我區如何探索構建農房改善后新型農村社區宜居宜業長效機制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社區的現狀以及在宜居宜業方面的實踐
**新型農村社區位于**鎮東南部,南鄰**,北靠**,東臨**,西接**,建有農房231套(其中已入住171戶、正在裝修30套),常住人口310人。社區所在村集體擁有耕地6980畝,其中流轉給向日葵故事景區1385畝、流轉給中國電力投資鹽城分公司(太陽能光伏電站)1108畝,剩余4487畝土地已全部流轉給大戶經營。近年來,社區圍繞宜居宜業這一目標,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力推動共同富裕,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9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34萬元,被評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
一是培育特色產業,增加經營收入。依托**鎮國家級綠色食品基地和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鄉鎮等地方優勢,發揮農產品、水產品等特色品牌效應,積極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大力發展綠色稻米種植、芡實種植、稻蝦共養等高效生態農業。目前,社區共有家庭農場14戶,其中從事稻麥輪作的8戶,戶均經營規模約450畝、年收入約15-20萬元;從事芡實種植6戶,戶均種植面積約200畝、年收入約40萬。同時,還有8戶農民從事小規模水產養殖,戶均年收入20-30萬元;有8戶在外村流轉土地種藕,經營規模為100-200畝,戶均年收入20-30萬元。此外,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發包,年均增收約1.2萬元。
二是創新務工服務,增強就業能力。由村集體注冊成立社區公益性勞務公司,對接周邊景區、園區用工需求,統一派遣用工、結算費用,并為社區農民購買勞動用工意外保險(人均500元左右),解決用工單位的后顧之憂,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目前,社區68歲以下男勞動力97人,常年在景區、園區從事綠化、管護、采摘等工作,日工資150元左右,年務工收入3.5萬元左右;68歲以上男勞動力48人,主要在景區做臨時工,日工資90元左右;65歲以下女勞動力126人,常年在景區從事綠化保潔等工作,月工資2300元左右;部分65歲以上女勞動力,主要在景區做臨時工,日工資80元左右。
三是推動農旅融合,拓寬增收渠道。由**鎮投資1000余萬元新建向日葵旅游專線,打通淮金公路、**和向日葵農旅融合產業園區,使**成為景區主入口,將游客引流到社區。村集體動員農戶盤活閑置農房,開辦民宿、農家樂、土特產零售店等服務產業,在社區周邊布局采摘園、垂釣中心等休閑業態,目前已開辦民宿1家、農家樂3家、土特產零售店2家,在節假日旅游旺季,創業農民收入可觀。此外,村集體正在積極與攜程等平臺接洽,力爭以專業化運作提升服務產業質效。
四是完善基礎配套,優化居住環境。社區內配套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分類設施,污水接管率100%,黨群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衛生室、村民活動廣場、生態停車場、農機具停放場、體育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自來水、電力、通訊、燃氣、亮化等基礎設施均按標準建設到位。在此基礎上,社區正在建設公共菜地,計劃每戶分配半分地,配備完善的澆灌設施,打造精品便利菜園。同時,還留有專門的場所,免費提供給村民辦紅白喜事,盡最大程度為村民提供便利,減少生活開支。
…… 此處隱藏3237字,全部文檔請下載后查看。喜歡就下載吧 ……






